设为首页 | 收藏本站欢迎来到凯发娱乐科技有限公司!

已阅读

在祖国边陲傲然绽放空军预警学院学子奔赴火热基层

作者:admin      来源:admin      发布时间:2024-02-20

  “白毛黄毛风,从春刮到冬;风吹牛羊跑,六月裹棉袄。这是当年我们雷达站的真实情况……”前不久,空军预警学院“传承雪莲精神、争当预警尖兵”主题团日现场,大二学员谢宇轲与曾在边疆雷达部队当过战士的祖父现场连线,和同学们一起倾听雷达兵前辈的讲述。

  “爷爷,等我毕业了,我会主动提交戍边申请书,像您一样,让我们的‘雪莲’在边疆绽放!”儿时,谢宇轲总听祖父说起军旅往事,一颗戍边报国的种子在他心中悄然播种。如今,他眼含热泪向祖父做出承诺。

  “空天预警,放眼未来,雪莲盛开,为战旗添彩!”多年来,一代代预警学子高唱着院歌,前赴后继奔赴火热基层,如朵朵雪莲在祖国边陲傲然绽放。

  冬日的江城武汉细雨生寒,空军预警学院“雪莲”体育馆内却是一派火热景象——第七期“预警人开讲啦”正在如火如荼进行。5名毕业学员回到母校,为千余名官兵讲述练兵备战前沿的生动故事和亲身感悟。

  某雷达站副站长谢金洋刚刚结束演讲,目光穿过人群,一眼看见教员陈慧林在观众席为他竖起大拇指,不由激动得连连摆手。

  “有人走向山,有人走向海,处处都是好风景!”4年前,陈教员与谢金洋交心时的一句话,坚定了他递交戍边申请的决心,也成为他一直使用的微信朋友圈签名。

  当时,谢金洋以综合评定专业前三的成绩靠前选岗,是选择回到靠近家乡的部队,还是寻找一直向往的“诗和远方”?彷徨之际,陈教员找到他,一个个耳熟能详的“雪莲故事”再度点燃他心中的“那团火”。最终,他率先在全队提出戍边申请,光荣戴上“雪莲”纪念章,义无反顾地踏上开往西北的列车,在海拔5600多米的高山雷达站一扎根就是数年。

  “雪莲”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力量,推动着学员们无怨无悔地在广阔边陲扎根生长、奉献青春?

  “雪莲花不畏高寒,可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积雪中扎根生长。我们大部分的雷达部队常年驻守高山、海岛、戈壁等地,像雪莲一样,时刻擦亮雷达‘千里眼’,在万里边陲枕戈待旦……”走进学院院史馆,聆听解说员的深情讲述,一幅时光图卷缓缓铺展开来。

  时光追溯至1975年,当时的空军雷达学校领导前往高原部队调研。临别之际,几名毕业学员将一株雪莲花标本送给老师们,寄意他们扎根雪域高原的决心。

  从此,“雪莲”成为预警学子“戍边报国,建功立业”的精神象征。“雪莲”精神也在一代代学员的建功立业中,孕育出“傲霜斗雪、博弈空天、励精图治、忠诚奉献”精神内涵。

  记者漫步在校园里,处处可以看到“雪莲”文化元素多角度呈现——以雷达天线为造型灵感的教研大楼岿然伫立,“志在千里”“翱翔”“预警尖兵”等特色雕塑依次排列;主干道的灯箱上,毕业校友的奋斗图景引人驻足;教室里,“崇德、明德、修德”入学入伍课和“向战、备战、胜战”毕业出征课令人耳目一新。不少学员还主动请缨担任小教员,与身边战友一道忆红色传统、讲戍边故事。

  一年毕业季,一封特殊的来信出现在某学员大队信箱里。寄信人一栏写的是:“学长:訾永强”,收信人一栏写的是:“2020届预警学弟们”。学员大队领导拆开一看,是一封题为《艰难困苦砺青春,戍边卫国最光荣》邀请函,信封里还夹着两张边塞风景书签——这是在祁连山麓某雷达站服役的毕业学员给学弟们寄来的。

  “身处边疆,说不辛苦是假的,但只有真正的预警勇士才能风雨无惧!”一石激起千层浪,学长的“戍边邀请”得到战友们广泛响应。很快,一封封情感真挚、充满豪情的戍边申请书摆到教导员的办公桌上。

  如今,“到边疆去,到艰苦的地方去,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,长期为部队备战打仗服务”已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,而是无数预警学子从内心到行动的共识。

  “此刻,战斗即将打响!如果你是一名一线指挥员,你会对战士们说些什么?”初冬时节,一场特殊的现地教学课在新疆某边防雷达站展开。

  基础部政治工作教研室教授徐光顺带着学院“雪莲”理论服务轻骑队骨干学员,千里机动来到海拔5000多米的预警阵地,一堂以“当那一天来临”为主题的思政课从温暖的教室搬到凛冽的边疆一线。

  升旗,敬礼!国旗升起,雷达天线默默旋转,战士们肃然而立。迎着呼啦啦的大风,学员管高亮第一个举手站了出来,他的战前动员简短而有力:

  “全连注意,战斗马上就要打响!还记得我们预警人的誓言吗?我们是信息战的排头兵、千里眼,我们是傲雪绽放的高原雪莲,谁英雄谁好汉,战斗现场比比看……”

  为了这堂课,徐教授策划了很长时间。“这场特别的思政课,是追问更是回答。‘雪莲’精神是预警学子的‘根’和‘魂’,如何让半个世纪前提出的‘雪莲’精神在新时代依然唱响,是我们教员和年轻学子们必须回答的重要课题。”

  “把‘雪莲’精神体系融入我们的思政课,不仅在课堂上讲,也要在实践中讲;既要赓续传统,也要与时俱进。”在该院党委看来,年轻官兵的思想行为更趋多元化、个性化,精神传承一定要把准官兵思想脉搏,着眼学员需求,做好教育供给侧的创新,从源头上拉近“雪莲”精神与官兵之间的距离。

  从理论辅导到微课解读,从访学交流到个案剖析,该院党委认识到,必须牢固树立“大思政观”,把立德树人、为战育人的能量“磁场”辐射到学院建设各方面、全过程。他们在大学4年循序渐进、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政课程,从学员入学到毕业全链路嵌入“雪莲”元素,增进学员对“雪莲”文化的情感归属,让预警学子在火热的基层一线既能“留得住”,更能“干得好”。

  2021年4月,某学员队教导员徐卓然随工作组前往高原调研,恰好遇到曾经带过的学生邬正祥。

  “教导员好!”熟悉的声音远远传来,还是那个意气风发的青年。邬正祥所在的雷达站阵地海拔5000多米,山顶的风力最大时能达到10级以上。

  凌晨两点,雷达突发故障报警。邬正祥和骨干们紧急上山检修。看着学生战斗的身影,徐卓然回想起学院景观大道灯箱上那张“战风斗雪修雷达”的照片:“我曾经多次带他们在那些照片前上思政课。如今,学员们也成了照片里的主人公,让我对‘雪莲’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,也让我的思政课增添了新素材。”

  “学院的快速发展有目共睹,但是我们崇尚‘雪莲’的灵魂没有变,戍边报国的志向没有变!”这是不少毕业学员返回母校后的真实心声,他们赋予了“雪莲”精神更加鲜明的时代特征。

  “以担当使命为奋斗目标,以矢志打赢为奋斗动力,男儿带吴钩,壮哉‘雪莲’魂!”这是前不久副教授袁俊泉从西北边陲参与部队训练归来后,写在笔记本扉页的一句感悟。

  雷达某旅教导员梁义春上军校时曾担任袁教授课程的课代表,彼时恰好也参与到相关任务中。

  “边关虽苦,但躺平不叫奉献!目前我们还有不少领域需要集智攻关……”昔日的学生,如今已然蜕变成一名成熟干练的基层主官。老教授来队,梁义春来不及叙旧,而是第一时间抛出一个个亟待解决的新情况新问题。

  “某型装备如何挖潜进一步提高分辨力”“某信息技术如何加快战斗力转化”……昔日的师生成为并肩战斗的战友。白天,师徒在操作台前实时跟踪目标航迹;深夜,一起在帐篷里复盘攻坚。演训结束前,梁义春的问题清单解决了近一半,余下的被教授带回学院,成为全新的研战课题。

  “雷达部队首战必用,‘雪莲’不仅意味着在边疆高原扎根坚守的奉献精神,更承载着在瞬息万变的信息化战争知战胜战的能力,这是新时代‘雪莲’精神守正创新的应有之义。”袁教授的感慨,也是无数预警学子躬身实践的日常。

  隆冬时节,一场野外实战化背景对抗训练在高原某训练场打响。考核组随机设置故障,不足3平方米的雷达方舱内,90后指挥员吴义成视线紧锁荧屏。在他的指挥下,雷达技师快速灵活处置,特情化险为夷,目标重新出现。

  6年前,吴义成从学院毕业,主动提交“戍边决心书”,来到喀喇昆仑山麓的“昆仑山上好四站”。这里常年冰雪覆盖、四季寒风凛冽,空气中含氧量仅为平原地区40%。然而,这个常人眼中的“苦地方”,却是吴义成口中的 “好地方”——干预警,登得越高,才能看得更远。

  在“昆仑山上好四站”,吴义成干成了许多当学员时就想干的事。在他的带领下,全站官兵挤在雷达方舱研究新装备全功能操作,利用地点优势,开展空情保障、战法研究,经受住了一次次高原应急演练的检验,连续数年雷达情报合格率100%。“在新疆当兵,当高温熔炉里的矿石,出炉后成为响当当的钢铁!”吴义成的话掷地有声。

  在群山之巅的“马衔山模范雷达站”,在碧波孤岛的“红色前哨雷达站”,在“大雾弥漫不见天,大雪封路不见地”的巴东雷达站……一个个雷达官兵枕戈待旦,一朵朵“雪莲”接力拼搏,守卫空域安全。

  “军队院校因打仗而生、为打仗而建,‘雪莲’文化传承创新,必须与备战打仗深度耦合。”这是该院党委培养“雪莲”传人的目标指向。

  记者在该院看到,与基层一线建立联教联研基地共育英才;“空天·创新杯”科技创新活动火热开展;“智能云客”“苍穹哨兵”“烽火”等学术创新俱乐部相继成立……通向边关、通向基层、通向未来,更多的青年学子在“雪莲”精神鼓舞下,正在强军兴军新征程上奋力奔跑,跑出属于自己这一代人的“最好一棒”!